相关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工研院要闻

厉害了!《人民日报》8个版面报道广东!工研院张国军也被报道了

来源: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7-9-1 阅读:

本文摘自:幸福松山湖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

人民日报昨日重磅推出

《砥砺奋进的5年——

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广东篇》

该特刊篇幅达8个版,全面解读

5年来广东的变化,洞悉广东发展动向

如此大手笔的特别报道

小编心里充满自豪感

在这为咱大广东点赞

在11版以及15版中

有东莞以及松山湖的“足迹”!

赶紧来看看先

 

人民日报在11版刊发了

《机器换人智造升级》

 

 

机器换人智造升级

报道称,在东莞,设立研发机构和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分别从84家、988家增长至1596家、2001家,“ODM(承接原始设计业务的制造商)+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从40.8%提升至74.6%。目前,东莞已经拥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5.5万人,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涉及数控机床、机器人装备等十多个行业;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则从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

 

作为东莞创新发展的引擎

工研院也在该特别报道中崭露锋芒

15版刊发的《大学教授的创新梦》

讲述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

对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商品的感受

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学教授的创新梦

 

▲张国军,男,1972年生,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制造装备数字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我人生轨迹的改变,得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工厂”东莞说起。

 

彼时,东莞众多的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紧迫的转型升级需求,却苦于技术和人才的匮乏;而像华中科技大学这类理工科高校,又有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科研、产业“两张皮”矛盾突出。当时,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莞携手合作,我被学校派到松山湖组建工研院,开始了异地他乡的“二次创业”。

 

然而,“两张皮”粘成“一张皮”很不容易!我初到广东,就遭遇了一次科技成果转化的“滑铁卢”。

 

那时,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发完成了高指标的全自动封装生产线技术,然而当我们试图将这项突破性技术直接引入企业时,却因为成本太高、稳定性不够等问题,吃了“闭门羹”。最后是工研院又投入40多人进一步搞技术攻关和工程化开发,才让这项技术在企业“落户”。

 

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我意识到,很多高校科研成果就像青苹果,好看不好吃。“青苹果”要走出实验室,变成货架上的“红苹果”,需要产业孵化。产业孵化多了,就会逐步发展成系列化、多元化产品,形成“苹果树”,一系列科研成果不断得到转化,就逐步形成一片“苹果林”。

 

现在我们工研院已经从一个30多人的团队,发展成拥有600多名研发人员和1000多名成果转化人员的新型研发机构,为1000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孵化科技型企业300余家。

 

看完之后

是不是充满自豪感